北大才女遺作「寫哭」網絡 《賣米》之苦道出生活不易

社會熱點

發布時間: 2018/06/01 09:00

分享:

分享:

近日,內地朋友圈瘋傳發布於14年前的短篇小說《賣米》,描述鄉村生活的艱辛,作者飛花,原名張培祥,年僅24歲便因白血病英年早逝,曾獲北大首屆校園原創文學大賽一等獎。

《賣米》在2004年第6期的《當代》雜誌上首次公開發表,時任雜誌兼職編輯的作家吳玄向《北京青年報》憶述刊發此文始末,稱在《賣米》獲得過北大校園原創文學大賽一等獎的頒獎現場,獲獎者並沒有出現,當時氣氛有如開追悼會,至此,吳玄才知道獲獎者張培祥在一年前已身患白血病離開了人間。

作者英年早逝 當年稿費僅數十元

於是,吳玄帶着一點悲傷看完《賣米》,「飛花一開始就說,這不是小說,裡面的每一個細節都是真實的。但面對現實的苦難,這個年紀輕輕的作者,態度是樸實的,從容的,甚至是面帶微笑的,平淡中有一種只有經典的現實主義才有的力量。」

吳玄說《賣米》當時一經發表,迅速在文壇引起轟動,幾乎所有主流文學雜誌都轉載了這篇小說。惟那時文學雜誌的稿酬偏低,《當代》開出的稿費只有幾十元(人民幣,下同),之後轉載的雜誌給的稿費就更少了,最少的只有10元。

《賣米》不止拿下北大首屆校園原創文學大賽一等獎,還獲出版社青睞將其作品集結出書。

文章寫道,作者和母親烈日下挑着80多、60多斤重擔,走過30多里山路,賣米換錢買藥給父親治病,弟弟才11、12歲,也不得不找着鋤頭去放水,讓人感慨生活不易。

母親堅持一口價,每斤才差兩分錢,150斤米總共也就三塊錢的事情,母親也會說:「做生意也得講點良心,咱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米,質量也好,哪能這麽賤賣了?」也道出小攤販不為生意妥協的人生觀和價值觀。

出身貧寒 偕母賣米買藥給父治病

當年《賣米》剛走紅不久,張培祥在湖南醴陵的同鄉媒體曾對她的家庭和生平進行一番報道。張培祥1979年生於一個普通的山區農戶,自小於貧寒中刻苦學習,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重點中學,因為家境貧寒、父親多病,她沒錢買書,每逢節假日就到書店,躲在書架後面看書。

張培祥喜愛寫作,生前創作文章都在北大的BBS網站上傳揚一時。

為了貼補家用和資助弟弟上學讀書,張培祥從高中到大學一直堅持打工。高二那年,曾一度因南下打工而輟學,時任校長羅定中教了幾十年書,還沒遇到這樣優秀的學生,於是四處奔走打聽,歷時4個月才把張培祥「請」回學校,免去一切費用。1997年,張培祥考入北京大學法學院,2001年開始攻讀法學碩士。

其母曾向傳媒透露,家裡牆上貼的瓷板、地下舖的水泥以及彩電、洗衣機等家電,全都是用女兒賺來的錢買的。

2003年沙士爆發期間,張培祥確診患上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。當年6月,張培祥在病榻上寫了一封告別信並發到網上,告慰曾經關心和支持她的網友,文中有一首詩:

忽視浮雲寄此身,容中罹病癒酸心;無非碧海情天恨,總是紅樓痴夢人。泛月千年猶有淚,殘芳一笑便成塵;長安昨夜風催雨,且向樽前莫泛神。

張培祥於2003年8月27日離世。

感動網民 為經歷底層奮鬥者打氣

有網民評價故事寫哭了整個朋友圈、感同身受,

原來有些人只是生活,就已花光所有力氣。當他們在為生計和自尊斤斤計較的時候,讓我們感受到了種糧農民的艱辛。生活多不易,且愛且珍惜。

也有網民指,從文章獲得精神慰藉的力量,「加油!致每一個曾經歷或正在經歷着底層奮鬥困苦的人。」

【延伸閱讀】右手寫詩左手寫文 梁實秋贊「成就一時無兩」

【延伸閱讀】師承胡適、徐志摩 微軟小冰出首部AI詩集

開啟hket App,閱讀全文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